当前位置:首页 >>
返回首页 
部分大会报告专家学者简历-更新中
发布时间:2014-10-25]  阅读次数:7065次

李灿 院士

 

 理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此外,任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委员会主任、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副主席。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光谱表征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正式论文300余篇,其中200余篇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上。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0余件(18件已授权)。国内外学术会议大会和主题邀请报告50余次,2004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13届国际催化大会上(2100人)做60分钟大会特邀报告。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1996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2004年获得  Interna-  tional  Catalysis  Award”(四年一次,每次一人),2005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任“Journal  of  Catalysis”,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stry:  An  Asian  Journal  和“Catalysis  Surveys  from  Asia”等7种国际刊物编委。任国内“中国科学B”、“燃料化学学报”    “催化学报”等9种刊物编委,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和荣誉教授。被法国巴黎皮埃尔玛丽居里大学聘请为2002/2003年度外聘教授、2004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

 

http://www.sinospectroscopy.org.cn/showscholar.php?scholarid=23

 

 

田中群院士

 

    厦门大学化学系77级本科生,1982年毕业后又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攻读硕士学位,于19839月通过国家教委的考试被公派前往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化学系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英国皇家学会院士(FRS)M.  Fleischmann教授,从事拉曼光谱研究电吸附和电沉积。19871月获得博士学位后即回国到厦门大学化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891月期满出站后被评为副教授,  成为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专职研究人员,  1991年底被破格提升为研究员,  1994年底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1996年起任该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3年起担任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谱学电化学、纳米电化学。主要深入研究了SERS效应和一些电化学基本问题以及具有重要应用背景的电化学体系;从方法学的角度,  发展电化学拉曼光谱的实验及理论研究方法和建立有关联用技术,系统研究有关检测灵敏度、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等方面的问题;并开展电化学纳米加工和制备研究。获得了多种纯过渡金属体系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谱图,证实了VIII  B族过渡金属具有弱SERS效应,并应用于各种电化学体系;应用不受谱仪检测器分辨率限制的时间分辨拉曼光谱技术,建立了电位平均拉曼光谱新方法;还发展了在微芯片上用电化学构造电极纳米间隔的技术。

 

http://www.sinospectroscopy.org.cn/showscholar.php?scholarid=22

 

 

Gerhard Schlemmer 教授

 

“Deutsche ArbeitskreisfürAnalytischeSpektroskopie (DAAS) ”(德国光谱学会,隶属德国化学会)主席,德国化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1982年在德国不伦瑞克大学取得了无机和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在不伦瑞克大学担任了三年助理讲师。自1982年到2001年,他在位于德国于柏林跟的珀金埃尔默博登湖分公司供职,并先后担任数个职位,其中包括数个重大方法研发以及原子吸收光谱仪仪器研发项目岗位,这些项目包括通用基体改进剂、赛曼原子吸收仪、原子吸收中的流动注射、横向加热石墨炉、同步石墨炉原吸。自2002年至2011年,先后供职于德国耶拿分析仪器公司耶拿与于柏林跟分公司。其中担任耶拿于柏林跟分公司主管八年,耶拿研发部主任五年。期间负责包括原子吸收(AAS,连续光源CSAASICP-OES),分子吸收以及荧光,元素分析和生命科学产品等项目。

他共发表过超过80篇论文,著有三本书籍以及一篇专论。他组织过三次CANAS(The Colloquium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scopy)年会,一次ESAS(European Symposium on Atomic Spectrometry)年会,一次ANACON会议以及多次在世界各地的讲座。并在1994年加入EFSESAS的国际组织委员会。

他因在分析光谱学界的杰出贡献而在2007年获得了由波兰光谱学会颁发的Jerzy Fijalkowski奖,在2010年获得了由捷克光谱学会颁发的Ioannes Marcus Marci奖。

 

唐波 教授

 

199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山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12届专家组成员,山东师范大学省级化学学科带头人,分析化学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十一五分析化学重点学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和山东省精细化学品清洁合成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省部共建分子与纳米探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主要从事分子及纳米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绿色化工、荧光材料合成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等方面研究工作。在理论研究领域,目前在J.Am.Chem.Soc.,Anal.Chem.,Chem.Eur.J., Chem.Commun.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3.050余篇,引用近千次,荣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在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科技成果16项,其中技术水平国际领先6项、国际先进9项,国内领先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9项,已授权17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基于自主研发技术,在国内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与合作基地6个,研制与开发产品40余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唐波教授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唐波教授目前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以及多项省部级项目。

 

 

蒋兴宇 研究员

 

美国芝加哥大学取得了化学学士学位(1999年),在哈佛大学取得了化学博士学位(2004年),并在哈佛大学进行了博士后研究(2004~2005)。在哈佛期间师从美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George Whitesides教授。2005年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中科院“百人计划”)、博士生导师。获得中国化学会-威立出版社青年化学论文奖、人类前沿科学项目“青年科学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0)、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013)、科技部 “973/863”等资助。主要研究方向是基于微流控和纳米材料的分析方法。

 

近两年代表性文章

[1]   Sun J., Xianyu Y., Jiang X., Chem. Soc. Rev., in press (2014).

[2]   Tian Y., Wang H., Liu Y., Mao L., Chen W., Zhu Z., Zhao Y., Kong D., Yang Z., Zhang W., Shao Y., Jiang X., Nano lett., 14, 1439–1445 (2014).

[3]   Zhao Y., Chen Z., Chen Y., Xu J., Li J., Jiang X., J. Am. Chem. Soc., 135,12940–12943 (2013).

[4]   Zhang Y., Guo Y., Xianyu Y., Chen W., Zhao Y., Jiang X., Adv Mater. , 25, 3802-3819 (2013).

[5]   Xianyu Y., Zhu K., Chen W., Wang X., Zhao H., Sun J., Wang Z., Jiang X., Anal. Chem., 85, 7029-7032 (2013).

 

 

侯贤灯 教授

 

侯贤灯,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理工大学学士、硕士学位(1984, 1987)。1999年获美国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博士学位;1999-2001年美国Wake Forest University博士后。2003-2005年任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现任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四川大学985学科建设平台学术带头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主要兼职:1.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UK) 国际顾问编委( 2006- );2.Spectroscopy Letters (Published by Taylor & Francis Group, USA) 副主编 (2003-)3.《中国测试技术》编委( 2006- );4.化学类中文核心期刊《化学研究与应用》副主编 ( 2002- );5.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原子光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2-

 

代表作:

 

1. Jing Hu, Kailai Xu, Yunzhen Jia, Yi Lv, Yubao Li, Xiandeng Hou, Anal. Chem., 2008, 80 (21), pp 7964-7969.

2. Wei Li, Chengbin Zheng, Guangyu Fan, Li Tang, Kailai Xu, Yi Lv, Xiandeng Hou, Anal. Chem., 2011, 83 (13), pp 5050-5055.

3. Bingjun Han, Xiaoming Jiang, Xiandeng Hou, and Chengbin Zheng, Anal. Chem., 2014, 86 (1), pp 936–942.

4. Bingjun Han, Xiaoming Jiang, Xiandeng Hou, and Chengbin Zheng, Anal. Chem., 2014, 86 (13), pp 6214–6219.

5. Xiaoming Jiang, Yi Chen, Chengbin Zheng, and Xiandeng Hou , Anal. Chem., 2014, 86 (11), pp 5220–5224.

 

杭纬 教授

 

工作简历:

2005.8-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教授 (博导,厦门大学特聘教授)

2005.8-                厦门大学化学物理与机电学院机电系教授 (博导)

1999.10-2005.8 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化学部研究员

1997.8-1999.10 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助理

1994.8-1997.8  美国University of Florida博士后

 

 

主要代表作:

 

代表性论文:

 

 

1.      Rongfu Huang, Quan Yu, Lingfeng Li, Yiming Lin, Wei Hang*, Jian He, Benli Huang, “High irradiance laser ionization orthogonal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a versatile tool for solid analysis”, Mass Spectrom. Rev., 2011, 30, 1256–1268.

2.      Zhenzhen Huang, Lin Lin, Yao Gao, Yongjing Chen, Xiaomei Yan, Jinchun Xing, Wei Hang*, “Bladder cancer determination via two urinary metabolites: a biomarker pattern approach”, Mol. Cell. Proteomics, 2011, 10.1074/mcp.M111.007922-1 007922-10.

3.      Lin Lin, Zhenzhen Huang, Yao Gao, Xiaomei Yan, Jinchun Xing, Wei Hang*, "LC-MS based serum metabonomic analysis for renal cell carcinoma diagnosis, staging, and biomarker discovery", J. Proteome Res., 2011, 101396-1405.

4.      Yao Gao, Yiming Lin, Bochao Zhang, Dongxuan Zou, Miaohong He, Bin Dong, Wei Hang*, Benli Huang, “Single-cell elemental analysis via high irradiance femtosecond laser 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Anal. Chem., 2013, 85, 4268−4272.

5.      Zhibin Yin, Xiaohua Wang, Weifeng Li, Miaohong He, Wei Hang*, Benli Huang, “Thermal Diffusion Desorption for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Organic Compounds”, Anal. Chem., 2014866372-6378.

 

 

 

 

 
蒋朝阳博士
 
现为美国达科他大学化学系终身制副教授。1992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20007月在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有机超薄膜的结构与性能研究。2000-2003在德国美因茨大学,2003-2006在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2006-2007在佐治亚理工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为美国南达科他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2013年晋升为终身制副教授。2014-2015期间为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PCOSS Fellow)。当前研究领域主要为表面等离激元,纳米组装,纳米传感,以及纳米复合材料,在Nature MaterialsAdv. Mater.Angew. Chem.Nano Lett.等期刊发表近70篇论文。
 
 
龙亿涛 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9年山东大学本科毕业,1996年获南京大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1999-2001在德国Heidelberg大学做博士后。其后分别在法国国立高等巴黎化学学院(ENSCP)、加拿大SaskatchewanAlberta大学、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做研究工作。2007年回国在华东理工大学组建光电分析化学课题组,搭建了纳米通道单分子分析装置、纳米光谱电化学检测装置等分析平台,研究方向包括单分子分析、单纳米粒子光谱电化学、含醌仿生界面传感和环境污染物现场快速检测等。目前承担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重大仪器专项等课题。已发表包括Nature子刊、JACSAngew ChemChem Soc RevSCI论文100多篇, 取得专利12项。兼任化学学报、TheranosticsMicrochimica Acta编委和RSC Advances顾问编委。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浦江计划、东方学者及跟踪计划。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英国Bath大学、Birmingham大学(2014-2017)和加拿大Western大学(2014-)访问教授。

 

 

蔡文斌 教授

 

 

 

蔡文斌,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开展电化学表面增强红外光谱及其应用研究,以及面向燃料电池的电催化研究等。 

1989.71992.3于上海科技大学化学系先后获工学士(应用化学)和理学硕士 (物理化学)1995.7 获复旦大学理学博士(物理化学)。1995.8-1997.7 厦门大学化学系和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1997.8-1999.3 日本北海道大学触媒化学研究中心任文部省COE研究员。1999.6-2002.6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兼博士后研究员。2002.7 作为校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到复旦大学化学系,聘为教授,2003.1评为博士生导师。2003年获上海市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奖励;2004年入选首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42005年分获教育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第二单位),国家重大仪器研制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子课题1项、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与上海市科委基础重点基金等5项。迄今,在JACSAdv. Mat.J. Phys. Chem.Anal ChemChem. Commun.等主流专业刊物上发表SCI论文共96篇,他引1500多次,获7项发明专利授权。参与编写书目3本。在国际性学术会议上作邀请(含大会,主题)报告18次。

 

 

曾小庆 教授

 

曾小庆,男,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环境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72013年先后在加拿大新布伦瑞克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和德国乌帕塔尔大学(Bergische Universitaet Wuppertal)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得到了德国洪堡基金会AvH (2008-2010)和德国自然科学基金会DFG (2011-2013)的独立项目资助。2013年初加盟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现任化学院物理化学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入选中组部第五批"青年千人计划"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

 

 

Yukihiro Ozaki 教授

 

1949年生于日本大阪,在大阪大学先后取得了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现任日本分光学会主席(The Japan Spectroscopical Society, JSpS)、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副校长、关西学院大学行政董事、环境友好聚合物研究中心主任、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远紫外光谱项目负责人。任Applied Spectroscopy, Encyclopedia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等十余个国际知名学术刊物的编委。此外,担任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国内大学的客座教授。

主要致力于IRNIRRamanSERSFUVfar ultraviolet),THz等光谱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同时开展二维相关光谱和化学计量学等多种光谱分析方法的研究工作。共计发表学术文章7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部。在过去的四十余年间,不断开发新型光谱技术,并使得分子光谱技术的应用领域得以拓宽,鉴于其对分子光谱技术的卓越贡献,获得二十余项国际知名奖项。例如,1987年获日本光谱协会青年科学家奖、1998年获国际近红外光谱Tomas Hirschfeid奖、2001年获国际近红外光谱成就奖、2002年获日本光谱协会奖,2005年获得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of Japanese Government奖项、2010年获得中国长白山友谊奖、2011年获得George R. Harrison Spectroscopy LaboratoryMIT颁发的Dasari Lectrue Award, 2014年获美国匹兹堡会议(Pittcon)颁发的Bomem-Michelson Award等等。

 

 

Rudolf Holze 教授

 

Prof. Rudolf Holze received his Ph.D. in 1983 from University of Bonn, Germany. After­wards, he joined Prof. E.B. Yeager at the Case Center for Electrochemical Sciences,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Cleveland, USA, as a post-doctoral fellow and then Oldenburg University in 1987 as associate professor in Physical Chemistry. Since 1993 he is full professor of Physical Chemistry and Electrochemistry at the chemistry department of Technical University Chemnitz, Germany. H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spectroelectrochemistry,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lithium ion batteries, electrochemical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electrochemical materials science and corrosion. He is an ordinary member of the Saxo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of several editorial boards. He is the author of more than 340 articles in refereed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nd eleven books.

 

 

 

 

 

 

 


收藏此页】【 】【查看所有】【返回顶部】【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more 
生产力工具:LabSolutions Insight多数据定量分析软件
利用质谱改善液相色谱工作流程
岛津积极参加第二十七届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年会暨第三届中国分析测试协
岛津鼎力支持药典新型实验室仪器与耗材实操演示交流会
岛津参加第五届北京临床质谱论坛
岛津参加2024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获得4项大奖
【设备更新】岛津分析仪器方案-医学领域
【设备更新】岛津TDM质谱分析方案升级指导个体化用药
【设备更新】质谱成像技术升级临床前沿研究
分析利器丨MALDI-TOF 高效表征小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
【设备更新分析仪器方案-UV篇】 UV焕新,您开始了吗?
岛津XPS用户成果分享丨纳米级结构调控改善固体电解质中间相实现稳定锂金
SEM-SERVO在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疲劳破坏研究中的应用
更轻松的液相方法开发(六)基于AI算法的自动梯度优化
> more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HORIBA 集团 科学仪器事业部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雷尼绍(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CopyRight @ sinospectroscopy,All rights reserved.2010   京ICP备07018254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