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返回首页 
辛勤:耕耘催化和光谱50载 搭建教育平台再促创新
发布时间:2018-10-11]  阅读次数:1481次

来源:分析测试百科网

  第一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1979年在桂林举办,今年适逢光谱会议四十年。回顾四十年来我国光谱事业的发展历程,凝聚着老一辈科学家的开创、坚持和奉献精神。日前,分析测试百科网来到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采访到在现代催化研究和分子光谱领域的著名学者辛勤研究员。通过辛勤研究员的回顾,希望能帮助当今的研究者们更好地了解我国光谱事业的发展史,并一同展望更美好的明天。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辛勤研究员

从表面催化到分子光谱

  1962年吉林大学毕业后,辛勤被分配到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大煜院士的课题组。张大煜院士是催化界的泰斗和元老,当时兼任所长、室主任和课题组长。六十年代为响应国家向科学进军、强调基础理论研究的号召,辛勤开始做催化剂表面吸附物种的相关研究,而分子光谱是研究表面吸附的重要手段,辛勤也从了解开始,到与分子光谱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当时刚刚大学毕业,化物所分析室设立有分子光谱组,组中戴亮、关德俶、李长志、胡皆汉等都是在分子光谱上有相当造诣的人。我本人在催化室,就向他们学习应用光谱的技术和方法,将其用到催化剂表面吸附物种的研究中。”辛勤回忆说。

  70年代初大连和兰州化物所各进口了一台577型、325型光栅型红外光谱,辛勤同兰州所的江天赖老师同到北京验收仪器,自此同分子光谱结缘。辛勤主要是做催化剂表面的吸附物种的原位研究,研究在催化反应进行过程中,反应物如何吸附到催化剂表面,如何被活化,反应后如何脱附出去,这需要用到红外光谱;而且要对商品化仪器做些改造,从而获得原位红外光谱。辛勤所著《催化研究中的原位技术》也成为数十年来原位红外光谱的经典参考书。大连化物所胡皆汉主要研究分子光谱和波谱,当时他建立了一套程序,用FG矩阵计算力常数和其光谱的谱带强度和数目,并在沈阳计算所办了红外光谱FG矩阵计算学习班,并著有《红外与拉曼光谱的计算原理与计算程序》,那时培养了五、六十名中国最早的光谱基础理论方面的专业人才。辛勤说道,“我们设计了很多原位光谱相关的装置,因为催化剂需要在装置中在400℃、氢气或保护气氛下进行还原等处理,才能进入光路获得红外光谱。当年,我们在国内开展这项工作也是比较早的。”

  已近杖朝之年的辛勤兴致勃勃地边讲往事,边找出当时参加分子光谱会的珍贵合影,包括严济慈、吴征铠、王大珩、梁映秋等老一辈科学家。辛勤回忆说:“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如:中石化北京石油化工研究院的王宗明教授,他曾经写《应用红外光谱》,对光谱的结构、原理讲得非常透彻。还有吉林大学精通拉曼光谱的梁映秋教授。南开大学物理系的陈文驹教授,他的光谱造诣很深,和他交流获益良多。上海的朱自莹教授曾翻译拉曼光谱的书,很有影响力。大连化物所的胡皆汉教授对分子光谱、波谱都很精通,并著有多本书,我们当年即能够通过FG矩阵计算分子的光谱、力常数等,记得当年的计算机性能有限,我们合用两台486计算机,花费半个月才能够78条轨道计算的体系,当时很不容易,但做得很不错分别在英文应用表面科学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记得当时我和江天赖、关德俶一起去北京验收仪器,那时调试一台仪器很不容易,江天赖老师非常认真,经常满头大汗仍然不去吃饭。这些老先生都非常敬业,令人印象深刻。”

image.png

合影照片

会议有力推动我国分子光谱事业的发展

  分子光谱学术会40年中,辛勤参加了许多次分子光谱方面会议,并曾在大连、北京等地主持会议。谈到会议本身,辛勤表示“当时组织会议的人都非常认真”。会议形式有两个特点:首先分子光谱委员会组织的会议学术性很强,会议邀请国内造诣深厚的专家做大会报告、分组报告、口头报告,对国内分子光谱的发展很有帮助;除此之外,很多会议的论文集、出版的专著,也推动了分子光谱的发展。其次是各大公司为了推广其仪器和技术也举办了很多相关会议。这些公司举办的会议不是简单地推销仪器,因为报告人不仅是仪器的使用者,而且是有一定造诣的专家,这对普及我国光谱技术也很有用。

  “现在我们有钱了,很多实验室可以买很多仪器;但我们常发现操作这些仪器的人知识面很窄,没有把手头仪器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比如我经常遇到一些学生来问我问题,我发现其实他们完全可以利用手头的仪器来完成这些实验。我们需要拓宽分子光谱和应用光谱的视野,充分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所以上述两种类型的会议都对分子光谱的发展意义重大。”辛勤表示,“我们应该加强分子光谱的理论解析。现在很多学生包括博士生、博士后甚至是年轻的教授,关于分子光谱的基本理论知识比较欠缺。分子光谱委员会应该起到推广提升的作用。”

仪器应用和研制水平大幅提高 呼唤国产仪器

  谈到40年来我国光谱事业的成就,辛勤谦逊地说:“我所接触的面比较窄,不是所有的领域都清楚。首先至少我国学者在光谱使用水平上有很大提高,可以掌握很多高端的仪器;其次是仪器的研制水平也提高了。

  比如我当年从事分子光谱研究的时候,买来认为比较理想的商品化仪器后,即在其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加工一些部件,开发其功能做出不寻常的工作,当年在国内国际上都有相当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就可以自己设计加工仪器,这些仪器常常是在全球还未完成商品化的仪器。比如李灿从美国回国后组装了紫外拉曼光谱,并将其用於催化作用的原位研究,是直接从国外买了很多部件组装的仪器。现在我们已经发展到自己设计、组装、自己加工一些部件;设计出的仪器不全是国外已经成熟的仪器,而是国外也在研制的东西,比如手性拉曼、近场拉曼等,这些对我们国家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当然也有遗憾,七八十年代国内无法生产红外光谱,我国北二光和上分厂的项目组装分子光谱,当时大家都非常努力,虽然相比国外有比较大的差距,但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但很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坚持下来。后来钱多了,国产仪器卖不出去了,中途就停了;所以现在国内光谱技术比国外还差一大截。从我们实验室的仪器来看,没买过国产的仪器。七十年代,用日本的仪器比较多,后来用美国的仪器尤其是高档仪器越来越多。虽然反映出我们的使用水平在提高;但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缺少自己的先进的分子光谱仪器,今年的中美贸易战更促使我们反思。发展自己的仪器方面确确实实需要加强,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条路应该得到更好的开展,并加强与国内仪器厂商的合作。目前我所知,南方的一些厂家做得很好,如果能与实验室更好结合起来,会很大促进国内分子光谱的应用和仪器创新。”

加强基础知识培训,提高创新水平

  谈到对分子光谱学术会议的期望,辛勤教授表示“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培训,因为年轻人的发展需要打好基础”。在此方面,辛勤举例了已举办8届的现代催化研究方法学学习班。该学习班培训内容包括:宏观表征、吸附、表面催化性能测试、X光、电镜、红外拉曼、能谱、核磁共振、扫描隧道电镜与光谱结合、动力学等技术。从学习班中看出年轻人学习热情很高,同时也普遍感到,很多研究者需一个坚实的的基础。

  “所以现在的学习班,而是强调打基础不是片面强调追新,比如掌握分子光谱最基本的知识。拿到一张分子光谱谱图,它是怎么出来的?合不合理?可不可靠?如果欠缺基础理论知识,就很难做出大的创新工作。”辛勤说,“我们举办的学习班也处于新老交替的阶段,过去讲课的70多岁的专家都面临退休,现在需要一批50多岁、在学术上确有造诣的人顶上去。所以我们在选择讲师的时候下了很多功夫。”

  中国由大国到强国,关键靠创新;创新能力怎么提高,就要打好基础。一是要提高教育体制本身;二是要各级学会发挥作用,给年轻人创造平台。

  “我建议咱们的分子光谱委员会组成成员,既要考虑从事一线工作,也要考虑要基础扎实。现在的形势是科技高速发展,交叉领域很多。但我发现很多高档次文章有一些原则性的错误、明显的低级失误,比如期刊中一张红外谱图的透过率和吸收坐标明显是相反的,这说明大家欠缺基本概念。李灿院士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去年花了整整一周时间做6场培训讲座,就讲光催化和电催化的基本概念。所以我很希望已经功成名就的人能够回过头给年轻人上课,让年轻人打好基础,这样他们才能创新出真正的成果。我们也组织编研究生的教材,邀请国内各方面专家编写前前后后11本。为了影响更大,我们还采用多媒体技术组织教材、视频PPT,大家通过网络都可以看。这样可能对年轻人的成长提供帮助,为他们尽量创造一些条件,基础打牢、刻苦钻研,才能创新。希望已经功成名就的人除了在第一线自己拼搏,也能够帮助后面的年轻人。”辛勤通过自己这些年来的努力,为我国分子光谱的发展提出殷切的期望。

进一步增强我国分子光谱国际影响力

  最后,辛勤寄语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希望越办越好,并进一步增强我国分子光谱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现在50多岁的人,在把我国光谱向国际的交流、推进方面已做了很多工作;希望分子光谱委员会能够更广泛更深入地与国际展开交流。比如通过3、4次的申报,我们终于2016年在北京举办了第16届国家催化大会,很多催化界的大咖都参与了会议;李灿院士也成为国际催化委员会的主席,说明中国在催化领域在国际上很有话语权。希望分子光谱委员会能够将学术交流推向国际舞台,并争取申报国际会议;这样能够更广泛、更全面地了解国际上的最新进展,促进国内分子光谱技术的发展,对整体学术上的提升起到更大推动作用。”

  人物简介

  辛勤,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副主任(1992-1997),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1994-2009),石油炼制学会催化剂分子筛学组副组长(1993-1996),《光谱与光谱分析》、《分子催化》、《功能材料》、《工业催化》杂志编委,Applied Science、Electrochemistry Acta 客座编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吉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抚顺石油学院、青岛化工学院兼职教授,石化总公司齐鲁石化公司顾问(1997-2000)。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1999),羰基合成和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1997-2000)。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第五届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九七三”项目专家组成员,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顾问委员。第一批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直接醇燃料电池及电极催化剂制备规律研究;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和 C1化学;加氢精制;氧化物表面氧物种和低碳烃活化研究;过渡金属氮化物,碳化物催化剂研究;纳米发光材料;固体催化剂的原位表征研究。

  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 500 余篇研究论文,其中 2000年以来SCI 收录的 300余篇,SCI他引一万余次。申请专利40余份,国外专利5份,受权专利14份。1994年由于组建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险室所做出的贡献荣获由国家教委、科委、中科院等七部委联合颁发的金牛奖; 获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一次,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一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二等以上奖励计7 次),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次、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次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奖一次。 两次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生导师奖和一次杰出贡献教师奖(2008)。



收藏此页】【 】【查看所有】【返回顶部】【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more 
岛津XPS用户成果分享丨纳米级结构调控改善固体电解质中间相实现稳定锂金
SEM-SERVO在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疲劳破坏研究中的应用
更轻松的液相方法开发(六)基于AI算法的自动梯度优化
鉴古知今丨现代质谱解密古丝绸之路纺织品染料来源
蛋白质结构分析小帮手-岛津蛋白测序仪PPSQ-51A/53A梯度系列
岛津2款产品荣获国际设计奖“GOOD DESIGN AWARD 202
岛津四川食品检测技术交流会顺利召开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岛津质谱解决方案助力设备更新快速选型
划时代丨二噁英首个GC-MS/MS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破茧成蝶——医药实验室的智能化转身,Al技术驱动软硬件升级
喜报!岛津2款产品荣获2024年国际设计奖“IF DESIGN AWA
又是杂质?岛津药物杂质综合分析方案来了!
【设备更新】岛津分析仪器方案-环境水土气分析检测方案
以“器”治毒,让新精神活性物质无所遁形---岛津新精神活性物质分析系列
> more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HORIBA 集团 科学仪器事业部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雷尼绍(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CopyRight @ sinospectroscopy,All rights reserved.2010   京ICP备07018254号-16